http://www.orchina.net/node/503

曲家瑞 vs.褚士瑩:出走,對自己負責!

 

text_Eliza  photo_任中豪

 

《旅讀中國》請到兩位資深的視界「出走」達人——曲家瑞與褚士瑩,

為大家提供打開心門的咒語。

使「出走」成為自我實現,或是為生活充電的必要養分!

 

天將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出走」!

褚士瑩:我覺得「旅行」是一件看人個性的事,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因為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同,有些人的學習方式是透過看書、觀察或是觀念轉變就可以內化,但我屬於體驗式學習,一定要做過、到過、看過、摸過才能內化,所以要親自到那塊土地上生活過,那些地理、歷史課本裡的東西才會真正和我產生關係,我才能學習到。

不過,雖然旅行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旅行,但我覺得每個人都欠自己,這一輩子,三個月在異域長住的機會。因為三個月是一段完整的時間,能讓你深入當地生活,帶來觀念上的改變。就像太空人從太空看地球,就算他曾經環遊了世界,但脫離了原來的地方、原來的牽絆,用另一個角度看原來的經驗,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且,這一輩子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再把這段歷程叫出來,提醒自己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任何一件事情。這會是一件很有價值的經歷。

我開始旅行也是在經濟獨立之後,我覺得這才是為自己負責。我爸曾經問我:「你知道為什麼你經常旅行,我卻沒有阻止你?」雖然當時心裡的OS是:我都是花自己的錢,你怎麼有理由阻止?但當然沒有說出口。結果我爸就接著說:「每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環遊世界的夢想,你爺爺做不到,我也沒做到。如果你做得到,我有什麼理由能阻止?」我當下非常感謝他在這方面給我的支持!

《年輕就開始環遊世界》作者_褚士瑩  出版社_大田

緬甸的雨季,為何仍未結束?年少時的船長夢,到底實現了沒有?褚士瑩說:年輕人給自己最好的人生禮物,就是用眼睛和雙腳去認識世界,在旅途中認識勇敢的陌生人,以自由的心靈收藏珍貴的記憶,然後,你會喜歡上自己的人生。

 

曲家瑞:我和你相反,我的出走都是被動的。因為國中畢業時功課不好,家人覺得丟臉,所以在措手不及的狀況下,被爸媽放到另一個環境。我大概花了至少三年的時間才覺得適應美國的生活,我在那裡也才發現,原來生活是可以享受的,但這在台灣老一輩的人觀念中是不太能接受的。所以只要我想出遊,說想一個人關機幾天、淨空,我爸媽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出門前一定會和家人大吵、甚至爸媽會放狠話說:出去就斷絕關係。因為我不像褚士瑩,那時我用的還是爸媽的錢(大笑)。

褚士瑩:至於擔心完成自己的夢想會造成家人的負擔,那可真是多慮了!我之曾經出了一本跟埃及有關的書,賣我書的行銷經理是位女士,她想:「為什麼這個年輕人都能去埃及玩,我卻不能去?」但是她沒有自助行的經驗,所以就去市面上找埃及行程,但那時還沒有專門辦埃及的旅行團,她只能參加希、土、埃的行程。結果,在這次旅程中,她愛上了土耳其,甚至到了朝思暮想的埃及都不感動。所以回來後,就跟婆婆、老公和兩個在讀小學的小孩說:「不好意思!我只是回來收行李!」她就跟家人請假,再去土耳其玩了三個月,並且直到現在,每年都有半年的時間住在土耳其,還寫了好多本土耳其的書。

原來,她跟老公達成協議,老公在實現唸博士班的夢想時,也要支持她實現熱愛土耳其的夢想。每年老公唸書的半年中間,她就在台灣照顧家裡;但另外半年,就讓她去土耳其,由老公來照顧家裡。

 

不出發,不是別人逼你的!

褚士瑩:出去旅行的機會成本,本來就需要自己去衡量,任何事情都有所得失。但我因為對航海有著極大的興趣,所以每年我一定要留八到十週去航海。我有這樣的堅持,所以在找職務的時候,就只能選擇可以容許我這麼做的工作。

如果因為有家累,而藉口不去實現自我,把它轉為埋怨放在心裡,家人怎麼會知道呢?到了最後再怪他們,他們一來不會以你為榮,反而會覺得是你自己不去實現夢想,為什麼要怪到我頭上呢?二來也只是增加他們的罪惡感,雙方都沒有好處!孩子不會因為這樣而覺得很棒。以為犧牲了自己可以帶給其他家人更多的東西,並不會,其實那都是自己多想的!

曲家瑞:沒錯沒錯!我媽的一對夫妻朋友,老婆靠娘家而「經濟獨立」,因為老公只喜歡窩在家,她等到五十幾歲了,知道不能再等,就自己一個人到處去遊玩,和老公各自享受不同的放鬆方式。另一對夫妻朋友則是先生一過世,七十幾歲的太太頓時覺得世界沒了,但過了一陣子,她覺得這樣不行,就到巴黎學烹飪,開始了另一段精采的人生。華人女人普遍的想法都是丈夫、子女就是她的世界,她必須犧牲奉獻。但如果夢想一直想一直想卻不去做,火苗也許就熄滅了,留在心裡的只是怨氣,遇到不如意時,就會向家人爆發。但對其他人來說,這是不公平的,因為沒有去做,並不是因為他們逼你的。

On the Road 在路上》作者_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譯者_何穎怡  出版社_漫遊者文化

這部被譽為定義了「垮掉的一代」的經典小說,成了後世無數年輕人反抗文化、尋找人生真義必看的聖經。作者紀錄了自己與四個朋友四度驅車橫跨美國大陸,展開一段段混亂而亢奮的旅程,開啟通往體驗生命以及無限可能的那扇大門。

 

出走的前提建立在經濟獨立、能為自己負責之下!

褚士瑩其實,我在NGO工作,也看到很多人對自己的生命都還不能負責,或對自己的生命都照顧不來的情況下,卻說要去做慈善工作、去照顧別人;比如跟父母要錢去做公益,這都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做公益之前,大家要想清楚做這件事對你只是一個光環?還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如果不是從內而外發出的,那都不是真的。

比如我認識的一個大學生,得知了一個機會,是到芬蘭照顧獨居老人的公益行程,要求的內容很簡單,只是去陪伴老人、協助買菜、做飯。他覺得可以去到心怡的設計大城,工作內容又很輕鬆,所以非常高興地回去跟媽媽說這個機會。但是這個大學生是個住校生,每週拿髒衣服回家給媽媽洗、捧著媽媽做好的一週份的樂扣便當回宿舍。就在他跟媽媽說有這個機會時,正在炒菜的媽媽氣得放下鍋鏟說:「照顧獨居老人?恁母哇丟系(台語)獨居老人,你怎麼不會回來照顧我!」而這個學生在分享這件事時,是責怪他媽媽不上道、沒有國際觀,扼殺了他的這個實習的機會。如果你沒有從自己、身邊開始做起,沒有從裡到外,那就不是你生命能理解的事情;外表做得再美好的事情,潑再多的冰桶,也不會成為真正一個關心罕見疾病的人。

 

用自己的能力去看這個世界,才有意義!

曲家瑞:為什麼潑冰桶的活動到台灣就變成曝光的活動,但是在國外,都是在自家後院做。而且外國人的文化裡,就是有博愛的天性,比如領養小孩,家裡已經很窮了,但還是要領養畸型的孩子或孤兒。而且外商公司,做公益被包含在工作要求裡,每幾個月就規定員工有一天或是半天要去慈善機構服務。國外的學校也是,每兩週有一個下午不上課,就是要去做義工,去老人院、孤兒院,這個時間就是要奉獻。但在華人世界,讀書永遠是小孩和父母的第一選墿,而且父母比小孩更關注。

我們好像也常常會說是為了某個人做什麼事,比如唸書唸得好,爸媽就會高興;比如忍著不做某事,是為了先生孩子。但其實,這些都是藉口,人只要對自己負責就好!做或不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自己的選擇,也都要自己承擔後果!

褚士瑩:對啊,什麼樣的旅行,都比不上用自己賺來的錢、用自己的能力去看這個世界,才有意義!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10月號【晉商傳奇】

★誠品 金石堂 博客來熱賣中!
 

 

照片: 
分類: 
雜誌期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hl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