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無比單純、誰都能獲得幸福。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無論是誰,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無論任何經驗,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理傷害)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人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決定要怎麼生活的,是我們自己。

*人,會捏造憤怒的情緒。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

*問題不在「經歷過甚麼事」,而是「如何解釋它」。我們無法搭時光機回到過去,時鐘的指針也不會倒轉,如果你一直停留在決定論的觀點上,就會受到過去束縛,未來也永遠得不到幸福。

*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

*改變的第一步,是要先知道

*答案,不是由誰來告訴你,應該自己動手去找才對。從別人那裡得到的答案,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點價值都沒有

*如果在感受不到幸福的狀態下,繼續做「現在的你」應該不會好到哪裡去。不要停下來,要繼續往前進才行。

*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甚麼,而是你如何運用他。你之所以想要變成某個人,是因為你只在意「經歷甚麼」事實上,你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如何運用」

*忽略現實的是你,執著於經歷甚麼,現實就會有所改變嗎? 我們不是可以退換貨的機器。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是更新。

*生活型態是自己選擇的

*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你親手選擇了不幸,並不是因為出生在不幸的環境下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當我們打算改變生活型態時,這對我們的「勇氣」是一大考驗。要選擇「不安」?還是保持原狀、繼續和「不滿」糾纏不清?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換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具體來說,應該怎麼做才能「改變生活型態」? 你現在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是甚麼呢? 就是要有「捨棄現有生活型態」的決心。只要你一直活在「如果怎麼樣的話.............」的可能性之中,就不可能改變。

*最單純的目標,也就是該做的事明明就在眼前,卻又要拼命替自己找一推「不去做的理由」你不覺得這樣很辛苦嗎?

*阿德勒的目的論:無論你之前的人生發生過甚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決定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你之所以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是因為你下了決心「不要喜歡自己」。為了達成不喜歡自己的目的,才會不看自己的優點,只注意缺點

*如果在感受不到幸福的狀態下,繼續做「現在的你」應該不會好到哪裡去。

*所以當諮詢者希望治療臉紅恐懼症時,諮商師是不能去醫治那個症狀的。要是那麼做的話,復原恐怕就更困難了。我所能做的,是先讓他接受『現在的自己』不論結果如何,都讓她擁有前進的勇氣,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稱這種引導方式為「鼓勵」

*為甚麼你會討厭自己? 為什麼讓自己只看得到缺點,變得不喜歡自己? 那是因為你過份害怕被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所以你認為,與其要陷入那種劣勢中,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嚇別人有瓜葛。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

*不可以逃避。缺點一大堆的「這個自己」,對你來說,是無可取代的「善」,也是有用處的

*阿德勒說:要除去所有煩惱,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

*會感到孤單寂寞,並不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緣故,當你實際感覺到那些原本為繞在你身邊的社會、團體還有其他人,竟然將你排除在外時,那才是真正的孤獨。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也需要他人的存在。

*阿德勒斷言: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個人就能終結的煩惱,也就是所謂「內在的煩惱」並不存在。不管是哪一種煩惱,裡面一定有別人的因素介入其中

*自卑感,是一種主觀認定

*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卻可以隨意更改主觀的解釋。

*阿德勒也承認,人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本身並不是甚麼壞事。

*阿德勒認為:無論是追求卓越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對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和正常的刺激」只要用對了,即使是自卑感,還是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不要停下來,要繼續往前進才行。

*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甚麼,而是你如何運用他。你之所以想要變成某個人,是因為你只在意「經歷甚麼」事實上,你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如何運用」

*自卑情節,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始用的狀態。

*簡單說,就是害怕跨出那一步,而且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不想為了改變而犧牲目前所擁有的享受與快樂。也就是缺乏改變生活型態的「勇氣」。所以對目前的狀態即使感到有些不滿或不方便,卻還是覺得維持原狀比較輕鬆愉快。

*關於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沒有人能忍受長期懷有自卑感的狀態」。雖然大家都有自卑感,但是那種狀態的負擔重到讓人無法長久忍受。

*欠缺的部份要怎樣補足?最健康的態度是,透過努力與成長來補足,例如努力求學、不斷練習、或認真工作等。然而沒有這份勇氣的人,往往會陷入自卑情節。

*阿德勒:如果有人自吹自擂,不過是因為她感到自卑罷了。

*真正有自信的人,是不會自大自誇的,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變得驕傲,刻意誇耀自己是優秀的,如果不這麼做,他怕身邊沒有人會認同「這樣的自己」,這完全就是優越情節。

*炫耀不幸,就是以驕傲自誇的口氣,說著自己的出身與成長階段中所遭遇的不幸。當別人試著安慰他,或勸他尋求一些改變的時候,就會用「你根本無法了解我的心情」來回絕別人的好意

*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想要支配對方。

*阿德勒:在我們的文化裡,軟弱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

*阿德勒:在我們的文化裡,如果要問誰是最強的,嬰兒應該是最合理的答案吧,嬰兒支配他人,卻不受支配。

*一個受傷的人表示「你根本無法了解我的心情」,這句話裡的確包含了一定的事實。要完全明白和體會當事人的痛苦,是誰都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只要把不幸當成讓自己「特別」的武器,那麼就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

*所謂「追求卓越」指的是讓自己的腳步向前跨一步,而不是非超越他人不可的那種競賽。

*不和任何人競爭,只要向前跨步就行,更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

*我們正在走的事一個沒有縱軸的平面空間。我們這樣走,並不是為了要和誰競爭,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當你決定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一定會給你帶來阻礙。

*人際的關係軸上一旦有了「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為甚麼? 因為競爭的最後會有贏家或輸家。

*競爭的可怕就在這,就算你不是輸家,就算你一直獲得勝利,但只要擬置身於競爭之中,內心就無法得到片刻安寧。因為不想成為輸家,而且為了不成為輸家,必須不斷贏下去,也沒辦法相信別人。社會上有許多人雖然獲得成功,但同時卻無法感受到實質的幸福,就是因為它門活在競爭之中,

*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啦

*一旦脫離了競爭模式,就沒有勝過別人的必要,也就可以從「可能會輸」的不安中解脫,打從心底祝福別人,甚至為他人的幸福提供更積極的貢獻。當對方陷入困境的時候,總是讓你想伸出援手的那個人,對你而言,就是「夥伴」

*只要可以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你不會把這個世界當成危險的地方,不會受無謂的猜疑心干擾,全世界也都會是安全又舒適的,人際關係上的煩惱應該也會減少很多吧

*我們無法搭時光機回到過去,時鐘的指針也不會倒轉,可是要賦予過去所發生的種種甚麼樣的意義,這是「現在的你」要面對的課題。

*如果被痛罵一頓,我會仔細思考那個人心裡暗藏的真正的「目的」是甚麼。不只是當面曼罵而已,只要對方有任何舉動會引起你的憤怒,都可以認定對方是在挑起一種「權力鬥爭」。為什麼要戰鬥?想贏得勝利,想藉著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對方只是為了刁難你、挑釁你,想藉著權力鬥爭讓不服氣的你屈服而已。你如果真的動怒了,就正如對方所願,進入了權力鬥爭的關係中。所以,不管是甚麼樣的挑釁都不可以被煽動。

*人際關係一旦進入到復仇階段後,當事人想解決這個問題,幾乎已經是不可能了。為了不變成那樣,當對方挑起權力鬥爭時,絕對不要隨之起舞

*萬一我們質皆遭受人格上的攻擊,那該怎麼辦呢?只能不斷忍耐嗎? 不、「忍耐」這個想法證明你其實已經被捲入了權力鬥爭,當對方開始挑釁,而你也察覺到那是權力鬥爭的時候,就要盡快從中脫身,不要回應別人的行動。我們能做的就只有那樣。

*憤怒不過是一種溝通方式,而事實上,不利用憤怒來溝通是有可能的。我們不必發洩怒氣,也可以進行意見交流,甚至讓對方接受我們。如果能從經驗中漸漸了解這一點,憤怒的情緒自然而然也就不會再出現。

*不是不能生氣,而是「不必依賴份怒這種工具」。容易生氣的人並不是因為性子急,而是他不知道除了憤怒之外,還有其他有用的溝通工具。

*我們有語言、可以用語言進行溝通。相信語言的力量和有條裡的語言。

*關於權力鬥爭,還有一點。就算在自認為站得住腳的情況下,也不要刁難對方。這是大多是人在人際關係中容易掉入的陷阱

*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我是對的」,那瞬間就已經掉入了權力鬥爭

*意見的正確性和勝負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甚麼,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但大多數的人都會進入權力鬥爭中想讓對方屈服,才會把「承認自己錯誤」當作是「承認自己的失敗」

*承認錯誤,表達歉意的言詞,還有脫離權力鬥爭,這些都不是「挫敗」。所謂追求卓越,並不是透過跟其他人的競爭來實現的

*就像模糊的眼鏡讓你只看到眼前的勝負,結果卻走錯路。所以我們先摘掉這個競爭或勝負的眼鏡,才能修正自己、改變自己。

*行動面的目標以兩項:1.獨立 2.能與社會和諧生活。支援行動面的心理目標則包括兩項認知:1.我是有能力的 2.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人生的任務:1.工作的任務 2.交友的任務  3.愛的任務

*阿德勒心理學並不是一個改變別人的學說,而是為了讓自己改變的心理學,不是等待他人的改變,也不是等待狀態改變,而是由你主動踏出第一步

*愛的任務--戀愛關係 、家族關係

*阿德勒並不認同束縛對方的行為,當對方看起來是幸福的,就單純給予祝福,那就是愛。在彼此束縛之下而結合的關係,是撐不了多久的。

*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展現自我」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到愛。沒有自卑感、也不必誇耀自己的優越性,可以處於平穩、極為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就是這麼一回事。所謂的束縛,就市內心想要支配對方的一種表現,也是基於不信任所產生的想法。和一個不信任你的人在一起,是無法感覺自在的吧。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睦生活在一起,彼此必須處於人格對等的關係。

*無論彼此之間的關係有多麼困難,都不能迴避正面相對,或是拖延問題。即使最後的選擇還是以剪刀來切割,都還是得先面對面。最糟的是「保持現狀」停留在目前的狀態下。

*事實上,你並不是因為無法容忍A的缺點而討厭他,你是先有了「討厭A這個人」的目的,才找出這個目的的缺點。

*像這樣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任務的情形,稱為「人生的謊言」

*決定你生活型態(人生態度)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如果你的生活型態是取決於別人或環境的話,還有可能把責任轉嫁給別人,可是我們的生活型態是自己選的,責任歸屬就很明確了

*不要用憤怒來轉移你的目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阿德勒對於人生的任務或人生的謊言都不論及善惡。現在我們應該討論的,不是善惡、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勇氣」的問題。

*我們人類還不致於脆弱到任由決定論中的創傷論來操控自己。以目的論的角度來說,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型態,是我們自己選的。我們擁有那樣的力量。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

*所謂「認同的需求」的危險性就在這裡。究竟為什麼要尋求他人的認同? 大多數的情況下,是受了「賞罰教育」的影響。

*也就是先有了想要別人稱讚的目的,才去撿垃圾,於是只要得不到讚美,就會覺得憤慨,或是下定決心再也不要去做這些事,這很明顯示一種奇怪的想法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

*在猶太的教義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 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你過的是屬於你自己的人生,如果要問為誰而活,毫無疑問是為了你自己。又如果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那麼到底是誰為你的人生而活? 我們終究還是要顧著「自己」過日子,而且也沒有道理不這麼做。

*老是想要尋求別人的認同,在意他人的評價,到最後你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

*因為太想獲得認同,結果就依照他人「希望你也是如此」的期望,拋棄真正的自我,過著別人的人生。

*請記住,如果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那麼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所以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地行動時,你不可以因此動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只要得不到認同就會感到痛苦,所以你得不到別人和父母的認同,就沒有自信。像你這樣的人生,真的可以算是健全的嗎?

*我們必須站在「這是誰的課題?」的觀點,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開來

*大致上,所有的人際關係中的糾紛,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盡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鄒到干涉引起的。只要能做到課題的分離,人際關係應該也會產生劇烈的變化

*要區分是誰的課題,方法很簡單,請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

*阿德勒心理學並不鼓勵放任主義,所謂放任,是完全不知道孩子在做甚麼,也不想知道。我所說的並不是那樣,而是清楚知道孩子在做些甚麼,在身旁守護他

*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他喝水

*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那些因為親子關係而苦惱的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就是我人生的一切」,把孩子的課題都當成自己的,全部攬在身上,無時無刻不想著孩子的結果,叫是當他回過神來,人生中的「自我」已經消失不見。

*其實越是關係親近的家人,越需要將課題切割開來。

*所謂的「相信」,其實也是一種課題分離的行為。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或信任要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劃清界線,還要一意孤行將自己的期望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一種騷擾式的「介入」。假設對方並沒有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去行動,妳還能不能相信他?還能不能愛他? 阿德勒所說的「愛的任務」中就包含了那樣的提問

*請妳這樣想,介入他人的課題,還有背負他人的課題,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沉重又辛苦。如果你的人生正面臨著苦惱,這樣的苦惱必然是來自於人際關係。所以首先,妳必須清楚知道「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然後把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這就是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

*關於自己的人生,妳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最好的路」。另ㄧ方面,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甚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

*所謂的「分離」就是這麼一回事,正因為你在意別人的眼光和對你的評價,所以才會不斷追尋他人的認同。那麼你又為什麼會在意別人的眼光呢? 阿德勒新里學提出的答案很簡單:因為你還做不到課題的分離,才會把原本應該屬於他人的課題當成自己的課題了。

*獲得上司認同這件事,是你應該優先考量的「工作」嗎?所謂的工作,應該不是指受到公司同事歡迎吧,既然上司討厭你,而且顯然有屬不清的理由挑剔你,那就沒有必要一直主動靠過去

*如果你已經可以做到課題分離的話,情況又會如何呢? 也就是說,無論上司的怒斥有多不合理,但那並不是「我」的課題。不合情理的這種情緒,是你的上絲必須自己處理的課題。你不必向他靠攏,也不用卑躬屈膝、低聲下氣。你必須做的是,坦承面對自己的課題,不對自己的人生說謊。如果你已經確實了解的話

*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

*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需要一點距離的。當彼此之間距離太近、太密切的時候,反而無法正面對談。

*彼此之間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只要一身手就可以搆得到,卻不介入或干涉對方,是很重要的

*阿德勒說:沒學會面對困難的孩子,將會閃躲所有一切的困難。

*為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還有將自己的人託付給他人的做法,是對自己、也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生活方式。

*認同的需求或許算是一種天生的慾望吧。那麼;難道我們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就不須在坡道上不斷的翻滾嗎? 要像滾動的時頭一樣損耗自我、直到失去原來的形狀、變得圓滑為止嗎?最後變成的這顆球體真的可以算上是「真正的自己」嗎?這是不可能的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就是有人討厭妳、那正是你行使自由、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就算有人不為你著想,那也不是你的課題

*希望「不讓人討厭」或許是我的課題,但「要不要討厭我」就是別人的課題了。即使有人不為我著想、我也無從介入。當然,就像之前跟你提過的那句諺語,我可以努力「將馬牽到水邊」,可是那匹馬要不要喝水,就不是我的課題了

*只要我有修復彼此關係的「決心」,不論父親有怎樣的生活型態,對我有甚麼想法,以及對我這些行動有甚麼反應,都沒關係,就算他完全沒有打算和我修復關係也無所謂,問題關鍵只在於我要不要下決心,這張人際關係的王牌始終是由「我」來掌握的。

*大多數的人總認為人際關係的王牌在別人手上,所以才會在意「不知道那個人對我的感覺怎樣」,而選擇了滿足他人期望的生活方式,可是要懂得課題的分離,應該就會發現所有的王牌都在自己的手上,這是ㄧ個新發現。

*其實首要關鍵還是在自己。一旦被認同的需求所束縛,人際關係的王牌就永遠落在對方手中

*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

*完全只在乎「別人是如何看我」的這種生活方式,其實正是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我」的生活型態。

*所有執著於「我」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更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別人的關心」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裡就能得倒,必須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

*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務」,也就是不逃避愛、工作和交友這些人際關係任務,自己主動向前。

*不要想著「這個人會給我甚麼?」而是「我可以給這個人甚麼?」這就是參與共同體。

*所謂的歸屬感病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的。

*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遭遇困難,找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要「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一旦知道世界有多大,就會了解自己在學校所受的痛苦根本就是「咖啡杯裡的風暴」只要離開杯子,連狂風暴雨都會變成微風

*把自己關在房裡、停留在杯子裡,就像躲在小小的防空洞裡避難一樣,即使躲得了一時的風雨,暴風雨也不會停止

*在害怕關係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其實只是為別人而活,是不自由的方式

*不必堅守眼前的小共同體。一定還有其他的「我和你」其他的「大家」等更大的共同體存在。

*不可以稱讚、也不可以責備。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

*稱讚這種行為含有另一層意義,就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當我們在稱讚別人的時候,目的在於「操控能力比自己還差的對象」,其中並沒有感謝或尊敬的意思

*當獲得別人的稱讚成為你的目的時,最終你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就是迎合別人的價值觀。

*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評價他人的字眼都來是來自縱向關係,如果構築在橫向關係,所說的應該是更坦承的感謝、敬意或喜悅。

*獲得稱讚,是由別人那裏得到「好的」評價,所以是用別人的標準決定該行為的「好」或「壞」。如果想獲得稱讚,就必須合乎他人的尺度、侷限自己的自由度。另一方面,「謝謝」並不是評價,只是單純的感謝詞彙。人在聽到感謝的話時,就明白自己是對他人有貢獻的。

*阿德勒: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不是從別人那裏獲得「好的」評價,而是自己主觀認知「我對別人有貢獻」。我們才能實際感受自己的價值。

*我們不以「行為」的層級,而是以「存在」的層級來看待別人。不以別人「做了甚麼」來判斷,光憑她本身的存在,就值得讓人表達喜悅和感謝了

*所以對於自己,不要以「行為」的層級來考慮,要先以「存在」的層級去接納。

*當我們在看別人的時候,往往會擅自以「自己心中所想像的理想模樣」去塑造對方,然後再用減法給予評價。

*誠實看待孩子原有的樣貌,不與人比較,對他的存在感到喜悅和感謝,不要由理想中的模範開始扣分,而是從零出發。這麼一來,應該就能對於「存在」有所感受及表示。

*阿德勒:必須有人開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沒關係。這就是我的建議。應該由你開始,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

*只要你和任何一個人建立了縱向關係,不知不覺間,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採用「縱向」的方式

*重要的是,在意識上是對等的,而且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坦坦蕩蕩不退縮

*察言觀色、屈服在縱向關係之下,逃避自己的責任,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愛和交友都與年齡無關。交友的任務中需要一定的勇氣,事實上也是如此。

*只要是一個人,誰都可以像個國王。總之,這個問題也必須由人際關係的脈絡去思考。因為在大家面前,並非「單純的自己」不見了,只是無法表現出來而已

*就是要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擁有社會意識。其中最需要的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還有「貢獻他人」這三項

*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

*積極正面的斷念

*不要聚焦在無法改變的事,只關注在可以改變的事。我所說的「接納自我」就是這麼一回事

*神學家尼布爾的〈寧靜禱文〉:主啊,求你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並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我們並非能力不足,只是缺乏「勇氣」而已。所有的問題的關鍵就在「勇氣」

*要將「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覺不可或缺的是第二個關鍵字:信任他人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際關係的基礎並不是建立在「信用」而是「信任」之上

*相信別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充分的客觀事實足以證明,也選擇相信;完全不考慮擔保的問題,無條件相信,這就是信任

*雖然不附加和條件相信別人,有可能遭到背叛、就像借貸關係中的保證人,有時候也會蒙受損失,但儘管如此,依然保持相信的態度,就稱為信任

*或許有可能被欺騙,被利用沒錯。不過換個立場,你站在背棄別人的那一方想看看,如果有個人在你背叛她之後,依然選擇無條件相信你,不論遭受什麼對待,都還是信任你,對於這種人,妳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騙她嗎?

*當你帶著懷疑的目光時,對方瞬間就會知道,直覺會告訴他:這個人不信任我。在這種情況下,你認為彼此還能建立甚麼正面的關係嗎?事實上,我們必須無條件的相信,才能建立深厚的關係

*決定要不要背叛的並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自己要怎麼做就行了。

*如果想著「對方若不背叛我,我就給予同等的回報」那就完全是有擔保或是有條件下的信用關係

*不斷擔心「遭到背叛」,只注意受傷時的痛苦,但是、只要你害怕信任,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能夠藉著「信任他人」擁有踏入深厚關係的勇氣,你在人際關係上所獲得的喜悅,還有人生中的快樂也會增加許多

*悲傷的時候,就盡情悲傷呀。正因為想要逃避痛苦或悲傷,才會綁手綁腳,沒辦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我們可以選擇相信,也可以選擇懷疑。既然我們的目標是要把他人當作夥伴,到底該選擇相信還是懷疑,答案已經很明顯了吧?

*當你能信任別人時,就代表你把它當作夥伴。正因為是夥伴,所以值得信賴。如果別人成為你的夥伴,就表示你所在的共同體有個可以安身的地方,也就是你能獲得一種可以安身的歸屬感。

*不是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甚麼,而是我可以為別人做甚麼,並付諸實現。只要有這種奉獻的感覺,眼前的現實將變得完全不同,染上另一種色彩。

*那種把他人當成「敵人」的貢獻,或許可以說是偽善、然而只要對方是「夥伴」,無論甚麼樣的貢獻,應該都不會成為偽善

*行動面的目標:1.自力 2.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支援這個行動的心理面目標:1.我是有能力的 2.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無論多大年紀,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只有發動攻擊的「那個人」是有問題的,絕對不是「大家」都錯了

*對人類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

*只要認為「我對共同體有幫助」「我對某人有用處」可以讓自己實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就對了,而且有一點很重要,這裡所說的貢獻,即使不是親眼可見的貢獻也沒關係。你的貢獻有沒有用處,並不是由你判斷,這是別人的課題,並非你可以介入的。從原理來說,你根本不知道是部是真的做出貢獻,所以當我們要貢獻他人的時候,就算不是親眼所見,只要勇有一種「我對某人有用處」的主觀感覺,也就是「貢獻感」就可以了

*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

*如果獲得共現感的手段是「獲得他人認同」的話,你的人生就必須依照別人的期望走下去,透過認同需求所獲得的貢獻感是不自由的。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是自由而幸福的人生。

*真正有擁有貢獻感的時候,並不需要別人的認同。因為當你實際感受到「自己對某人有用處時」就不必刻意尋求他人的認同

*這是接納自我的重要關鍵。如果你能擁有「干於平凡的勇氣」,這世界看起來一定大為不同。

*平凡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我們的人生僅僅存在於剎那之間

*如果人生就像登山攻頂的活動,那麼人生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在「半路上」

*過去發生了甚麼事,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人生事一連串的點,是一連串的剎那

*將聚光燈聚焦在「此時、此刻」是為了認真而謹慎專注在當下可以做的事情。

*不要用直線去衡量自己已經到了哪裡,而是要看看美一個剎那是如何度過的。

*無論什麼時候,人生都是很單純的,一點也不沉重。只要認真的活在每一個剎那,沒有必要太過嚴肅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沉溺於過去,不斷張望未來,讓自己所有的人生都映照在微弱的燈光下,還以為自己看見了些甚麼。目前為止的你一直無視於「當下」,只顧著摸索那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在自己人生中每一個無可取代的剎那,編造了最大的謊言

*來吧!拋開人生的謊言,無所畏懼地為「此時、此刻」點上最閃亮的聚光燈吧。你一定可以辦得到

*因為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所以我要告訴你,關鍵的一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日,就在「此時、此刻」

*阿德勒:普遍來說,人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給予」

*就一般而言,「人生」並不存在任何可以討論的意義。

*當我們遭遇困難的時候,更應該向前看,想想:「今後可以做些甚麼?」

*不論你怎麼度過每一個剎那,就算有人討厭你,只要「貢獻他人」這顆導引之星還在,就不會徬徨,做什麼都可以。誰要是討厭你,就讓他討厭你好了,只要活得自在就行。

*認真地在這一剎那跳著自己的舞,認真地生活,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像跳舞一樣,活在每個終結的剎那。不必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你一直跳著,就會到達某個地方

*只要「我」改變了,「世界」就會改變。所謂的世界,不是其他甚麼人都可以幫我改變的,而是只有「我」才能改變它

*阿德勒:必須有人開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沒關係。這就是我的建議。應該由你開始,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hl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