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是讓人成為知識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僕」

*歷史學的本質,就是研究「時」和「變」

*讀書最重要的,就是要拿書中的道理和自己生命歷程不斷相互印證,不斷地去思索如何運用前人的智慧在自己的生活中。最後將書上的道理與自己的生命融合為一,讓古人的智慧為己所用。

*聰明要如何提煉成智慧呢? 最好的方法,是接近有智慧的人。但能不能遇見有智慧的人,他願不願意和你交友,能認識到多深,這都是不能掌握的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讀有智慧的書,因為有智慧的書就在那裡,它不會跑。

*想要學習「思辨」。第一步應該從問問題開始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中庸

*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生」。所有的知識、技術乃至於人生態度,都是為了「生」而服務的。

*學「生」的層次是甚麼呢?第一步就是如何讓自己活下去。每個人遭逢的時代都不一樣,學習知識、技能。正是讓自己在面對不同環境時能夠活下去。活下去只是最低的要求。更進一步是要讓自己活的好。最後能活出你衷心所願的人生

*人是群體的動物,身邊必有所愛。自己活得好,還要讓身邊所愛,所關心的人都能活下去、活得好。

*第一次巨變: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第二次巨變:春秋戰國到秦漢時代,第三次:鴉片戰爭到現在

*每一個人的生命,或多或少都會碰到命運轉折的機會。人跟人的成就差別,就在於能不能把握住這樣的機會有的人抓住了,從此一飛沖天;有人沒抓住,從此就只好自怨懷才不遇,蹉跎一生

*人都有感情,但人跟人之間的差別,就在於你是用感情控制理智,還是用理制控制感情。

*人生要就不忍,既然已經忍了,就要一忍到底。

*張良:「長跪履之」就是在講「一忍到底」這件事情,因為你如果不能一忍到底,讓人看出來你是強忍,你的忍半點價值都沒有。

*人跟人之間,特別是高手跟高手之間的交手,往往是不必形於語言文字的。形於語言文字靠長篇大論講道理,在中國傳統思想來看,那都是低層次的事情。高手跟高手之間的交手,往往三言兩語,往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雙方就知道對方的高下

*出乎意料才叫做「驚」

*雙方等級相同,在歷史上才能構成佳話。

*張良明白了,老父要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忍」

*中國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種,嚴格來說,只有儒家才逐字逐句講解,道家講的是「點化」。而老父正是道家人物,他只要三言兩語把最重要的東西點給你就夠了。你的水準夠,你的悟性夠,他才肯定你孺子可教

*所以道家永遠只能在上層最菁英的人傳遞,儒家則是甚麼人都可以教,這是道家跟儒家在叫遇上最大的不同。

*中國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種,嚴格來說,只有儒家才逐句講解,道家講的是「點化」

*雙方等級相同,在歷史上才能構成佳話

*中國古代的人講話文雅,秦漢人答應人不會說「是」,而會說「諾」。稱讚一個事情不會說「好」,而會說「善」

*兵法云:先發制人,後發受制於人

*一定要比人家早才叫做「絕對的先」

*孫子兵法:物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敵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雖然是第一步,但這第一步非常重要。自己都沒準備好,你如何能夠搶「先」

*到底甚麼是「絕對的先」? 出乎對方意料之外,就是「絕對的先」

*所謂的「奇正之用」。我們必須先用「正」來準備,準備到不能準備,計算到不能再計算,確保自己的不敗,接下來就要出「奇」

*為甚麼要「出奇」? 因為「出奇」才能「制勝」

*人跟人之間只要有競爭就需要兵法

*老父要教張良的,其實就只有兩個道理,就是「忍」跟「先」,這兩個道理其實是一體的,須要互相運用的

*唯有「忍」,才能讓敵人失去防備。敵人沒有防備,你才能出乎對方意料之外,才能占住「先」來出奇制勝。老父教張良的,正是這兩個道理

*為甚麼要忍? 忍是為了等待最好的時機

*「花開有時謝有時」,歷史就是講「時」與「變」的學問,萬事都有時機,你必須要在最適合的時機做最適合的事情。時機不到,你只能忍耐。如果不能忍耐,過早暴露你的意圖,敵人就防備你,你就甚麼事也做不成了。只有「忍」,你才能夠去搶那個絕對的「先」,這就是兵法的道理。

*真正滅王秦朝的其實是項羽

*在中國人來看,讀書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做「誦書」。誦書是甚麼意思呢?古人所說的「誦書」是指能夠背誦書中的內容。能夠背書是學習的第一步,在古人來看,如果你不會背書,不能把書中的文字爛熟於心,難道碰到事情的時候還要臨時去翻書嗎? 那來得及嗎?

*誦書只是起步,第二個層次叫做『讀書」。甚麼叫做「讀書」「抽繹其義蘊至於無窮」叫做「讀」,也就是能夠分析,歸納書中的道理才叫做讀書。

*第三個層次叫做「念書」「念」不是用嘴「唸」,而是把書中的道理,時時刻刻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實踐它,也就是「念茲在茲」的念

*書中的道理,是要用實踐去印證。實踐有那麼容易成功嗎? 絕對沒有

*講道理容易,做事難,做得成事就更難。因為講道理容易,講得通就可以了,做事要有現實條件配合,做得成事要所有條件都到位,缺個條件都不行。

*習是什意思呢? 《說文》裡面說得好:「習,數飛也」習字的上半部是個羽,指的正是鳥兒學飛。鳥學飛有一次就成功的嗎?絕對沒有。一隻小鳥從不會飛的學會飛,要摔下來多少次,都要摔得遍體鱗傷、渾身是血,最後才學會展翅飛行。人學做事就是這個樣子啊! 從懂得到裡到能夠實踐,你不需要經過多少次的磨練、多少次的坎坷,多少次的挫折,才能夠明那個道理要如何實踐。

*看看張良怎麼學兵法? 常習誦讀之。這就是讀書的功夫

*象徵地緣的『氏』比象徵血緣的「姓」在當時更加重要,秦漢以後,我們一般所稱呼的姓,其實大部分是氏,姓就漸漸式微了

*第三次巨變從鴨片戰爭到今天,「名」也取代了「字」,字也逐漸式微,古代中國只要有教養的男子,幾乎人人有「字」。為甚麼呢?因為古人的「名」,不是人人都可以叫的,通常只有尊長才可以直呼你的「名」,平輩之間則稱呼「字」,要是晚輩連稱呼「字」都不禮貌,通常是稱呼你的「號」或尊稱你為某某先生。或用地望來代稱,這都是傳統的做法。

*第二次巨變是「氏」取代了「姓」,第三次巨變則是「名」取代了「字」

*真正的巨變是「繩鋸木斷,水滴穿石」,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孟子所說的「莫知為而為者、天也;莫知致而至者,命也」。是在你不知不覺之中,沒有人命令,可是人都會自然去做的東西,這才叫做巨變。

*秦始皇即位幾歲?13歲

*秦朝解決事情的方法,往往就是那一百零一招----殺。寧可錯殺一百,決不放走一個

*人人都想成功,但成功的第一個要件是甚麼呢? 我們從歷史上總結得到的教訓,成功的第一個要件就是,無論何時何地,請把你的理智擺在感情之上。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可是決定你成功或失敗的,往往是你的理智控制感情,或是感情控制了理智。

*方法好跟不好,和用這個方法的人有密切的關係,同樣的計謀,某個人來做就好得不得了,某個人來做就是天下最餿的主義

*李斯-諫逐客書

*李斯為什麼能勸服秦王? 他告訴秦王,若是只想要守住一國,將外國門客趕走當然可以,但如果志在天下,就應該能用天下的人才。如今將天下的人才給趕走,若他們回到母國被重用,這樣等於是強大自己的敵人,更糟糕的是,這些被趕走的人必定會秦國懷恨在心,不僅削弱了自己的國家,增強了敵人的戰力,更替自己培養了一大堆仇恨秦國的敵國領導。逐客,這是一件天底下最愚蠢的行為呀

*有很多人,常常就覺得自己才能很夠,卻懷才不遇,想知道怎樣才能被人重用。我跟大家說實話,這個社會不外乎就是「需要」和「有用」。

*人家需要而你有用,人家自然會重用你;你有用,可是人家不需要,那就白搭了

*李斯為什麼能說服秦始皇,因為他知道秦始皇需要甚麼。秦始皇需要什麼呢?他需要能統一天下的方法。需要能統一天下的資源。只要能對他統一天下有幫助的,他就會甘冒得罪別人的風險去做,即使面對任何的阻礙,他也要完成它。而李斯看透了這一點,他也明白自己對始皇是有用的

*最可怕的敵人就是你沒有防備的敵人

*在強者沒有防備的時候,弱者秘密聯合進行行動就把它給打倒了。尉繚舉出這些例子,是告訴秦王政,你不要得意,行百里路半九十,在成功的前一刻,在志得意滿的那一刻,往往是最危險的一刻

*永遠不要把情感放在理智之上,而驕傲正是人類所有情感裡面最可怕的其中一種。

*我們用人要用其所長,不用其所短

*方法不在新舊,有用就好。花錢收買人是老方法,也是天底下最有用的方法。「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花錢這個方法一點也不稀奇,可是它有用。

*只要你的建議有用,我就敢聽從。這樣的胸襟,這樣的自信,這就是秦始皇。才不過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而已

*過度的謙虛和過度的驕傲都需要提防,老子說的「寵辱若驚」就是這個道理

*就好比下棋,下棋時你那麼寶貝那一個「車」,是因為你愛它嗎? 是因為你對它有感情嗎? 都不是,是因為它有用,可是當它沒有用的時候,你需要犧牲它來保護「帥」的時候,你就會毫不猶豫的犧牲這顆「車」

*一個人能所忍人不能忍,到他得志的時候必然狠。為什麼?壓抑得越深,反彈的力量就越強,這就是人性。

*我們看一個人,要觀察一個人的本質,最重要的就是看其兩端:看他得志之後是甚麼樣子,會做些甚麼事?看他失意的時候又是甚麼樣子、會做些甚麼事

*特別是人得志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往往就能看出這個人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真正的本質是什麼樣子

*「皇帝」這個名號是秦始皇發明的。

*皇者大也,帝者主宰義,皇帝的意思就是「大主宰」

*有些人只能在一百個固定答案裡,找一個最好的答案。可是有人卻能在一百個標準答案之外,找出第一百零一個更好的答案。這就是天才和人才的思維差距,也就是秦始皇聰明才智高人一等的地方

*年輕人是需要磨練的,一個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憂愁的,不知道什麼是煩惱的人,到了大難臨頭的時候,必然樂極生悲

*始皇頒布一連串的政治措施,包括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收天下兵器、統一度量衡、車軌和文字。其中影響最深遠的,便是統一文字

*在中國傳統的語彙中,「巔峰」並不是一個好詞,因為這代表了接下來只能走下坡。所以在過去,很少會恭維人「如日中天」,這等於詛咒他後面只會「夕陽西下」。如果真的要恭維人,就會對他說「如日東昇」接下來能步步高升,一天會比一天好。

*讀中國史書,一定要明白什麼是中國的史法。有時候你認為沒有義義,史家卻特別強調,裡面多半隱藏著重要的意義

*所有的人在做事的時候,其實都難免都會碰到挫折。挫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常常在你努力做了很多之後,最後才發現結果完全不是你想的那樣。別人對你的實際評價和你自己認為的評價完全不一樣,有時是天壤之別甚至是背道而馳。有的時候你覺得對方很喜歡你,可是突然發現真相是對方討厭你討厭到了極點,有時候你自以為做事很成功,自以為你很聰明,但在別人眼中這就是一個笑話

*人或多或少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但人跟人之間的差別不在於遇到不同的問題,而在於面對問題的態度。通常決定你一生成敗的,有兩種不同的態度

第一種是面對現實、改變自己,去解決問題。

第二種是掩耳盜鈴,設想別人的評價都不正確,都是偏見,都不懷好意,因為個是各樣的目第汙衊扭曲自己。其實自己都做得很成功,都是別人不對,你沒有錯。

你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改變自己或活在自己的美夢之中。

*大部分的人通常都會選擇第二條路。為什麼呢? 因為我還沒說的是,第一條路是很痛苦的

*面對真實的自己,甚至是醜陋的自己,就好像傷口結疤之後,要把疤撕開一樣痛苦。活在自己的幻想跟美夢之中,永遠是比較快樂的事情,沒有幾個人有勇氣去面對真實的自己,但如果你選擇的是第二條道路的話,那你永遠也不可能改變自己,事情只有一步一步的越來越糟

*人生從你選擇哪一條道路,就決定了你是什麼樣的人

*越聰明的人越會自欺

*一個人會被騙,絕對不是因為他「笨」,而是因為他「貪」

*每個人心裡,都必然有一樣他真正想要的東西,俗話說:人為財亡,鳥為食亡。你不為財死、不為食亡,那不過是因為「財」和「食」你已經都有了,別人引誘你,而你不為所動,那是因為那不是你真心想要的東西。

*越是聰明的人,他的慾望越強烈,也就是越貪,他就越會自欺,就越容易被騙

*秦朝就那一百零一招,就是「殺」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在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中,曾經出過一把青銅劍,歷經兩千餘年埋藏侵蝕,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考古人員曾經做過實驗,用這把劍輕輕一劃,一口氣可以劃破十九張紙。這把劍為何如此銳利?因為它的表面鍍了一層金各,這種鍍金各的技術是1973年國科學家才發明的。而我們中國人在西元前兩百多年就有這種技術了。為甚麼當時工藝可以這麼好呢?原因就在法律,始皇的時候規定方士只能有一樣才藝,因為專新才能精益求精。但如果經過考核後,發現你的專門才藝沒有那麼好,怎麼辦呢? 那就立刻殺掉,因為秦朝不養廢物

*因為這個辦法,秦朝做出來的東西比歷朝歷代都好

*後來為甚麼失傳了嗎? 答案很簡單,因為那一批秦朝最好的工匠,後來都備秦二世殺光,統統陪葬在秦始皇的陵墓裡

*國家越危險的時候,反而越沒有人敢講真話,於是就讓國家更加的危險,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始皇。勤政的另一方面,你可以看出他的個性。這個人事必躬親,他不放心別人,甚麼事都要自己來管,為甚麼呢? 還是那個老毛病,因為他覺得沒有人比他強,別人做的事沒有一樣比他更好,他不自己來管怎麼行呢?別人都是廢物,只有他最英明

*你當然可以不放心別人,可是你不給人機會歷練,那人才怎麼培養出來?這樣的結果,最後只有你自己累死。

*你說他勤政也沒錯,你說他貪於權勢也沒錯,總之這個人是不讓別人拿主意,大小事他都得自己掌控的性格。

*寧可錯殺一百,絕不放走一個,這就是秦始皇解決事情的方法。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虐,不可活

*歷史上有太多自以為執掌力量的人,都喜歡用力量來輾壓一切,因為這樣解決問題最簡單直接。

*你可以欺騙得了全天下的人,但你真的可以欺騙得了自己的心嗎?

*從歷史來看,男人似乎最喜歡的都是比較小的兒子。

*人終究不能一直跟現實做對,你可以自欺,但現實不會因為你的自欺就變好。問題沒有解決,它會不斷惡化下去,終有一天你會承受不下去的。

*這不是靠著一味強悍的意志力,就能夠解決問題的。如果不改善現實環境,意志力終究只能夠撐ㄧ時。老子說多好:飄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秦始皇的失敗,就從他的「驕傲」而來,古希臘歷史學家Herodotus(西羅多德)說過:神要讓一個人滅亡,必先讓一個人瘋狂。聖經上也說過:「驕傲在敗壞之前,狂心在跌倒之前」,驕傲正是瘋狂的節奏

*按常理來說父母對孩子是天下最不自私的,父母跟你說的道理必然是他人生通過無數血汗檢驗後他真心認可的道理,你可以不接受那個道理,可是你要尊重他,千萬不能有「天下之人自古莫及己」的想法。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大凡常人如果得到本來不應該屬於你的東西,多半都心虛,後來種種倒行逆施多半都從這個心虛來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付出代價。如果你沒有付出代價,就是別人要替你支付這個代價

*創業難,有時候守成更難

*天下的父母大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為甚麼成龍成鳳的子女那麼少?因為光是「望」是沒有用的,只有「教子成龍」「教女成鳳」,才有用,教子則必要有道,首先是父母身教重於言教,其次是為你的孩子找一個影響他一生的好老師

*忠言往往逆耳,實話卻是大家都不愛聽。這時做為老師的人,應該去告訴學生實話,那才是真正對學生好

*孔子: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也,一也。

*孩子是學你做的,覺不是學你說的

*鉅鹿之戰:秦國的章邯VS楚國項羽。地點:趙國的鉅鹿,秦軍大敗,秦國的章邯投降諸侯

*指鹿為馬:趙高獻上一頭鹿給二世,當著群臣的面,指著那頭鹿說:「這是馬」。二世聽了哈哈大笑說:丞相你弄錯了吧?這明明是鹿,怎麼會是一頭馬呢? 於是詢問左右群臣,有人不說話,有人說是鹿,有人說是馬。

*你們乍聽之下,不覺得趙高這樣的計策實在簡單幼稚的可笑嗎? 但各位要明白,計策在乎有用,不在乎難易深淺。幼不幼稚無所謂,有用就是好計策。這個計策正它幼稚,所以才這麼有用。味甚麼呢?

*因為它讓所有人無可迴避

*你設下一個太深的計謀,別人可以装看不懂、聽不懂。但「指鹿為馬」這個計謀,沒有人能裝不懂,他最多只能閉口不講話。就這樣,趙高就可以試出所有人真正的心意,讓人無可迴避,可以試出這人到底是會不分是非的逢迎自己,還是熬不住良知,或者是碰到重要關頭就不敢講話,這不就全部試出來了嗎?

*為甚麼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立信? 信用試一個人立身的根本,如果你不建立信用, 一上門人家就知道你是來騙人的,你再怎麼聰明也無所施展

*原始察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hl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