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既有感受,也有想法,感覺到內心暖呼呼,而且同時深刻感受理解到一切都不必擔心了。正如我後來所領悟到,那一刻似乎是你第一次知覺到你的真實本姓即為無盡的愛與慈悲那樣。它一直都在那裡,達賴喇嘛看到了它,並且「反映」給你看見。
*我們的生命都是非常非常寶貴的。因此,我們必須盡力保護一切有知覺、有感情的眾生。而且,我們必須承認人類和其他生命體一樣,都有兩個基本願望:享受快樂、避免受苦。
*我們眾生都想要被愛。
*我開始覺悟到,簡單的道理不一定容易遵循。除非我親身實踐,否則對冠冕堂皇的原則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大表贊同也不代表甚麼。
*有時我們的本能反應、我們受限制的負面反應,那力量可說是壓倒性的強大。之後我們會非常懊悔自己所做的事。但是,這並不是要放棄自己。諸佛,他們不曾放棄你啊。所以,要從錯誤中學習,要繼續前進,就這樣吧。
*尊者說:「這證明了我們快樂不快樂,不是生活環境使然,而使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得到快樂最好的方法是帶給別人快樂。」
*西藏人認為雪獅是來自天堂的動物,代表不受限的幸福,是極美、活力充沛、令人喜悅的動物。
*大多數的人的想法是唯有改造環境,才能如何如何。然而,環境並非不快樂的真實緣由。比較相關的是人們對自己所處環境的想法。
*讓我們不快樂的東西,並不只是外在的具體環境,還包括內在的想法和信念。
*得到快樂最好的方法是:帶給別人快樂
*此外,我要主動地去付出自己,即使只是發出友善的喵喵聲,也要帶給其他生物快樂。這樣才不會只聚焦在自身,而能念及他人。
*正念就是有意識地關注,而且不任意評斷。不停留在過去、未來的想法,也不沉浸於幻想。
*索甲仁波切:正念就是『純粹存在』,心念沒有任何攪動或延伸演繹,這也是知足的根基所在。
*人們有一半的時間都沒有『專心於正在做的事情上』。真正有趣的部份是『正念』與『快樂』的相關性。他們發現,若全心全意於在做的事情上,那樣快樂得多。
*讓你覺得快樂的不是你在做的事情,而是在做這件事情時,你是否全心全意?
*專注於此時此地
*叫我要活在當下,還有甚麼比這個更為珍貴呢?
*尊者說:我們愈為他人的福祉想,我們就會愈快樂。第一個受益人是自己。我稱之為『最有智慧的自私行為』
*「人都會有某種傾向、某些特別的優勢。進一步培養這些能力是有幫助的。但是,和錢財一樣,重要的不是能力本身,而是我們用那種能力做了什麼。
*變動、無常。這是一切事物的,特別是人際關係的本質
*別對自己太苛刻了,尊者說道,你幫助人們過上更正面積極的生活,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受益,這是件好事。非常之好的好事。但要留心自我成長的危險,也就是人會變得過於重視自我、迷戀自我、自私自利。這些都不是幸福的真實原因,反而會帶來相反的結果。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去找出讓自己幸福的真實原因,但一般通用的原則也是有的。幸福的兩個主要的真實原因:第一,希望給予他人幸福,佛陀將之定義為『愛』;第二,幫助他人去除不滿或脫離苦難,我們將之稱為『慈悲』
*這個故事是,某人回到家就看到一大坨羊糞堆在院子裡。他沒有要人送羊糞來呀。他一點也不想看見羊糞呀。但不知何故,羊糞就是在那裡,他唯一的選擇就是決定如何使用它。他可以把羊糞放進口袋哩,整天到處抱怨這件倒楣事。但如果他這麼做,一段時間後人們就會迴避散發著羊糞味的他。但如果他選擇就近在園子裡用羊糞做肥料,這樣不是更有用處嗎?
*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我們都同樣有選擇權。我們都不想要有問題,我們都不想看見問題,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如果有智慧的話,最大的問題反而會帶來最偉大的覺悟。
*外表非常會騙人
*尊者說:慷慨(布施)才是成功的根本原因,努力才是成功的條件。
*達賴喇嘛流露出他的個人特質,以及實踐佛教的價值,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完美的耐心
*尊者說人之所以獲得財富或成功,那是他之前的慷慨行為所帶來的,而非『努力、冒險、把握機會』所以,要分清楚帶來成功的『根本原因』和『條件』是不同的。
*思想展示為言語,言語展現為行動,行動養成習慣,習慣演化為人格。所以,要小心觀察自己的『思想』以及它的走向,要讓思想萌發自對眾生的關心與愛....正如影子會跟隨形體一般,我們如何思想,我們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要讓不悅感盡快成為過去,有什麼會比睡個好覺更好呢?
*波旺格西答道:要接受某個人做自己的老師之前,要先瞭解他,要確認。這點很重要
*如果這一切的不滿,這所有的『苦諦』都是從外面來的,那我們也不可能做什麼了。但正是因為『苦諦』是源於自己的心念,這樣,我們便有了一絲希望
*在佛教,我們對「法」的解釋是「止息」,就是停止不滿,終結痛苦的意思。
*我們無時無刻不想著自己。即使這樣做只會讓我們不快樂又煩躁,過分關注自己會使自己生病。每天,內心的聲音喋喋不休。從早到晚,這內心的獨白從不間斷。但矛盾的是,我們愈是能夠想想如何使其他眾生幸福快樂,我們自己反而會愈快樂。
*如果過於關注自己,就會使自己生病。
*尊者說:不能說:『我本來就很容易生氣。』.....當我們能看見自己的問題,要改就容易多了。
*有時候,我們知道自己需要改變行為。但是可能需要某些衝擊,我們才會警覺到自己真的必須改變了。就從現在開始吧。
*開始時,要先清楚實踐『耐心』的好處,也想想做不到的話,又有何壞處? 達賴喇嘛這樣告訴她。生氣的時候,第一個受苦的人就是自己,容易生氣的人無法擁有平靜、快樂的心靈。
*還要想想會對其他人造成什麼影響。我們雖然無意傷害別人,卻仍然說出傷人的話,這樣會劃下無法癒合的傷口。想想朋友之間、家人之間的裂痕,還有讓人際關係徹底破裂的分歧,這些都只需要發怒一次就可以。
*下一步,我們要問問自己,這個憤怒是從哪裡來的?如果憤怒的真正原因是冰箱,或瓦斯,或覆盆子不見了,那為什麼別人沒有生氣?你看,憤怒不是從外面來的,憤怒來自我們的心念。而那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無法控制周遭世界的一切,但我們可以學習控制自己的心念。
*生氣不是長久的,生氣不是妳的一部分。所以不能說:我本來就很容易生氣。你的憤怒,就像其他人的憤怒一樣,都會出現、持續、消失。妳有可能會比其他人更常經驗它。而且,每次妳都屈服於它,養成習慣後,妳會更常地感受它。但是,如果能反過來,減少它的力量,不是比較好嗎?
*長久以來的習慣是無法立即完全修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來,你會看到好處,也一定會進步
*心念如果能平靜下來,對你的幫助會很大。要達成此目的,靜坐冥想是最有用的。
*當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加深到到某種程度,便會改變我們的行為,在佛法中稱之為『覺悟』
*要記住佛陀說過:雖然人可以在戰場上同時打敗一千人達一千次之多,但是只有征服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戰士。
*甘地曾說:從一個國家的人民怎樣對待動物的,就可以判斷這個國家是否偉大,以及人民的道德水平高低。
*佛法是不容許罪惡的,內咎是無用的。對過去的事情,對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感到難過也沒有意義,但是,懺悔的話? 是的。這個比較有用。你們兩個是真的為過去的行為誠心懺悔嗎?
*為什麼我們應該用『愛與慈悲』對待眾生。我們永遠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會與他們再相遇。但有時候,就在今生!
*恐懼是一種本能,會阻礙很多人採取行為;那種他們內心深處知道,將會解放他們的行動。就好像關住鳥的籠門早已打開,我們可以飛出去,自由自在去追尋與實現。但是,恐懼會讓我們找到許多好理由別這樣去做。
*達賴喇嘛常說,內在心靈的成長是人人必須去擔負的自我責任。
*沒有人能讓我們擁有一顆顧慮周全的心,或能讓我們充分體驗日常生活的豐富精彩,同樣的,無論耐心與親切是多麼地有益於培養『知足』這項美德,但就是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們變得更有耐心,或更親切。至於冥想可以培養專注力,那就更加明顯了,這是我們必須為自己做的事
*鄙視自己,總認為自己不好,老是說『我做不來』這就是軟弱的心靈。你必須努力克服
*你還是比需選擇去克服軟弱。如果持續屈服於軟弱的心靈,那麼會發生什麼事呢?會不斷餵養裡你的軟弱。所以,要扭轉局面,你必須培養信心
*和別人說話時,你必須睜大眼睛,用強而有力的聲音去對著他們講話。
*入菩薩行論
*『自信』就應該用在有益的行動上。也就是你在這裡要做的事情,對! 有益的行動就是,你必須下定決心說『我自己可以做到』這又是有自信心的行動。
*佛教認為缺乏自信心是一種懶惰的變形。
*如果我一直屈服於軟弱的心,那又會怎樣呢? 結果除了一顆未來會愈來愈軟弱的心之外,還可能怎樣呢?
*正面想法有相乘作用,而且會產生最意外的奇妙效果。
*歌德,不管你能做甚麼,能夢想什麼,現在動手吧。天才、力量和魔法師都會隨膽量而來的
*聖人是比你更關心自己的人。
*品德的力量要比負面情緒的力量強得多。沒有什麼品德會比『普提心』更好的了。我們在培養菩提心時,我們注意的是內在品質,不是外在的。我們所思慮的是他人的福祉,而非只是自我利益。妳看,這是一種全景的角度,不限於今生這短期的未來。它推翻了我們的心念設定在一個非常不同、非常強大的飛彈彈道上
*嫉妒別人擁有看起來更美好的生活是件愚蠢的事
*關注「當下」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體驗到日常生活的豐富多彩。
*也唯有保持當下的清醒,我們才有能裡把「知道」轉化為「行動」
*我的宗教信仰是慈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hl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